部落格 部落格
社企流 分享

【社企流iLab小學堂】二部曲: 社會創新「好點子」是怎麼來的呢?

文 / 顏湘霖、郭家齊

許多人常常會向我們詢問:「我立志創立社會企業,但我該如何產生值得投入、實踐的好點子?」這問題堪稱是大哉問,因為好的點子不會平白無故蹦出來,它通常需要經歷長時間對議題的了解與沈澱;雖然,我們無法告訴你產生好點子的公式與捷徑,但在長期與社會創業家接觸與案例累積的過程中,我們歸結出三種找到社會創新點子的好途徑,希望能在你尋覓點子的旅途中,助你一臂之力!

途徑一:從自身經驗出發,找到感興趣領域與熱情所在

許多社會創業家的點子通常源於自身經驗,或是自己長期關注的議題。瑪帛科技創辦人顧偉揚在求學期間常到長者養身村擔任科技志工,教導長者使用Skype與遠在異鄉的子女視訊,並在過程中培養出善於與老人家溝通、傾聽的能力;甚而發現,老人家最需要的是軟性陪伴,且要能是著眼於其需求、使用經驗的產品,而非只是一味地教導老人去適應最新的科技。

因此,顧偉揚與幾位夥伴於兩年前開始研發長者專用的視訊設備,結合長者習於的電視介面,讓長輩簡單按下電視遙控器選台按鈕,就能即刻與親人聯繫、見上一面;未來,顧偉揚將和瑪帛團隊繼續帶著他對長者的關愛,持續深耕銀髮產業,提供長者更全面的心理照顧服務。

途徑二:從憤怒、看不慣的情境著手

城邦集團創辦人何飛鵬曾在他的書裡提過:「創業從憤怒開始!每個人在生活上都會感到不足、不便,每個人都會看到社會上的不公不義,大多數人選擇忍受,但少數人決定挺身而出改變他,這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因為不滿、因為憤怒,拔劍而起,決心登斯民於衽席。」

「憤怒」可說是多扶接送執行長許佐夫創業旅程的濫觴。多扶接送的緣起,在於他生病的阿婆因未持有身心障礙手冊,而無法搭乘復康巴士,當時的他充滿疑問:「在復康巴士與救護車之間,難道沒有可選擇的交通工具了嗎?」「為什麼台灣只有提供身心障礙者乘坐的復康巴士?」「難道這些被照護者與照護者就該忍受足不出戶的生活,而失去走向戶外的喘息空間嗎?」問號不斷產生的同時,他仍不放棄地持續探索原因,直到上網查詢復康巴士的相關留言,才發現了三千多則的相關抱怨,也才了解原來發生在自己家中的不是個案,而是許多家庭共同面臨的難題。

其後,許佐夫認為與其埋怨,不如就從自己起身改變。於是從兩台車開始,許佐夫成立了台灣第一家民營復康巴士,主要提供輪椅接送與無障礙旅遊的服務,期盼能透過持續的投入,將許多家庭的哭臉轉換為壓力釋放後的笑顏。

途徑三:從既有案例、趨勢尋找複製與創新契機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與國的界線日漸模糊,許多社會議題成為全球普遍面臨的難題,取經各國的社會創新解決方案,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街遊創辦人曾文勤幾年前因為看到社企流的一篇文章「英國街友變身最在地導遊」,而跟街友議題結下了不解之緣,起初她利用在倫敦的假期參與Unseen Tours街友導覽行程,沒想到一次的遊歷後竟讓她著迷,一口氣參加了多條街友導覽路線,更開始思索這樣的模式是否能帶回台灣進一步在地化。

回台後,曾文勤憑著一股熱忱,尋求朋友幫助,串連在地組織開啟「街友導覽」創新專案的嘗試,陸續培養了數名街友成為導覽員,努力翻轉大眾對街友的刻板印象,並提供街友更好的生活品質。

 

以下是幾個捷徑可以一口氣吸納來自世界各地的社會創新好點子,不妨仔細消化這些案例、趨勢,好好腦力激盪一番吧!

1. 閱讀「社企力」

社企力是台灣第一本探討全球社會企業趨勢的實戰聖經,多達45個國內外社企案例,帶你看他人怎麼創新、怎麼行動,讓做好事,也能變成好生意!

  • 45個國內外社企經典案例
  • 10個社會企業經典疑惑Q&A
  • 4種角度,教你找到成為社企行動者
  • 10個創新法則,教你做好社企創業評估

​2. 關注「社企流資訊平台」

社企流是華文界第一個社會企業資訊平台,在編輯團隊與志工的努力下,至今已累積2000多篇文章、52個專欄,瀏覽人數已超過百萬人次,在這樣豐富的平台上,有各式資源供你自由探索,現在就讓我們來教你如何善用社企流資訊平台點亮你的社會創新小宇宙!

社企流網站: http://www.seinsights.asia/

(1) 細心分類的主題文章
大家在進入網站後會看到右上角主選單有「新知」、「案例」、「評論」三種主要分類,點進去後就會看到各式精采文章。你一定想問,如果我要找尋特定主題文章,該怎麼快速搜尋呢?點入文章下方的分類標籤,就可以快速到達你欲找尋的主題文章!

我們在這邊提供十個大家最感興趣的社會創新主題連結,供大家長期關注,別忘了加到瀏覽器的書籤頁喔!

社會創新X教育    社會創新X社會設計
社會創新X食農    社會創新X銀髮
社會創新X環保    社會創新X公平貿易
社會創新X社區    社會創新X健康
社會創新X科技    社會創新X青年

(2) 深入淺出的多元專欄
一樣在右上角有個「專欄作者」,裡頭有多達52個專欄,大家可以挑自己興趣的主題,有非常豐富的資源可以挖取。

如果你是社會企業的初心者,我們介紹幾個必讀專欄給你認識:

a. 編輯嚴選:

本月社企

社企流每月採訪一間社會企業,足跡從台灣到國際,帶你認識動人的創業故事。

b. 國際視野:

社企案例地球村

由社企流編輯群與各界好朋友們,共同介紹世界各國社會企業案例,讓你不出門也能知天下事!

c. 大師觀點:

創新學院鄭志凱專欄

旅居美國矽谷二十餘年,創投業務遍及電腦、網路及生技產業,其間廣泛接觸美國、台灣、中國大陸各地傑出科技人才,因而得以近距離觀察產業的更迭,趨勢的潮起潮落,以及創業的艱辛與收穫。目前評論文章定期發表於天下雜誌。

社會企業顧遠及近

Aha社會創新學院創始人,中國社會創新和社會企業領域的重要推動者,多項社會創業支持計劃的發起人、顧問和導師。由他發起成立的「Aha社會創新學院」是中國領先的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的教育及研究機構,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社會創業加速器

賽門的財務任意門

賽門老師挑戰地球表面最簡潔有趣的財務課程。賽門老師同時是社企流iLab的導師,幫助社會企業創業者或公益組織經營者能悠遊地以數字輔助管理或策略規劃,通過這扇任意門到達更美好的地方。

 

(3) 社企懶人地圖

這裡我們要介紹一個常被大家遺漏的好資源「社企檔案」,在有非常豐富的社企簡介,不同於文章的敘述,而是用最輕薄短小的模式介紹企業理念、目的、商業模式,這麼好用的工具,大家快分享出去吧!
 

 

(4) 「社企流iLab」創業家案例(計畫得主專頁)

社企流iLab提供「Try It 創意試驗」、「Do It 創意行動」兩項計畫,提供初創社企家除了獎金,亦包含法律、會計、營運、行銷等相關支援。

第一屆社企流iLab計畫我們共收了6位Do It 實踐家和12位Try It 實驗家,想要知道他們的專案內容進一步學習、參考嗎?趕緊點進去iLab網站「計畫得主」頁面一探究竟吧!

看完小學堂二部曲,是不是對於找到好點子又多了些信心呢?趕緊試著用我們推薦的方法尋找改善社會議題的好點子吧!

 

來源:http://ilab.seinsights.asia/zh-hant/news/870

社企流 分享

【社企流iLab小學堂】首部曲: 想要創立社會企業,但你真的懂它嗎?

文 / 郭家齊、顏湘霖

隨著世代的演進,生活日益富足的今日,許多人開始期待一份除了能養活自己,也能改變社會、創造影響力的工作,在此氛圍日益濃厚下,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與社會創業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儼然成為全新解方。

廣義而言,「社會企業」指的是一個用商業模式來解決某一個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例如提供具社會責任或促進環境保護的產品、服務、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採購弱勢或邊緣族群提供的產品、服務等。

社會企業打破了非營利組織與傳統企業的二元思維、改變政府的公共政策,甚至有許多人說,所有企業都應該成為社會企業,他是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解方!然而,社會企業、社會創業真的有傳說中的這麼神奇嗎?

首先,不妨讓我們透過幾個問題,來看看你是否真的了解社會創業!

  • 如果有心想要改變社會問題,就應該走向社會創業之路。
  • 我有一個改善社會問題的好點子,成立社會企業會是我最好的選擇。
  • 在成立社會企業之初,就應該要以規模化為長遠發展目標?
  • 在成立社會企業前,我一定要做好簞食瓢飲、成為社企陶淵明的心理準備,因為社會企業一定不能分紅。
  • 我要成立一家公司,並明文規定每年固定將公司50%的盈餘投入社會公益活動,因為我把大部份的盈餘都回饋給社會,所以我的公司是「社會企業」。

寫好你的答案了嗎?來看看我們的建議吧!

 

如果有心想要改變社會問題,就應該走向社會創業之路?

想要改變社會問題,投入社會創業當然是一個好選擇,只是並非人人都能投入所有心力創立社會企業,所以想要創造社會的正向影響力,除了「社會企業家」以外,你還可以選擇當個「社會起業家(Social Intrapreneur)」!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尋求「社會公益」與「企業發展」的平衡,在企業體制內展開微革命。舉例來說,如果你今天在一家紡織大廠擔任專業經理人的職位,你便可透過你的專業與影響力開始推動正向改革,像是選擇對環境無污染、透過公平貿易採購的紡織原料,提供發展中國家員工友善的工作環境與薪資等等,如此一來,待在企業組織內也能發揮社會創業精神,甚至能夠透過既有組織的力量創造更多的社會影響力。

所以想要改變社會問題,就應該走向社會創業嗎? 答案是不一定,站在你的位子上、用既有的專業進行微革命,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想更瞭解什麼是「社會起業家」嗎?不妨看看以下文章進行深入了解吧!

社會起業家:企業內的寧靜革命者  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614/794/1233

現代社會需要社會起業家  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719

社企大趨勢/企業內的社會起業家  http://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89/3268/3173

 

我有一個改善社會的好點子,成立社會企業會是我最好的選擇?

大眾常有一個誤解,認為社會企業是個萬靈丹,可以解決各式各樣的社會議題,但其實社會問題涵蓋的範疇非常複雜,有許多面向需要加入考慮,因此,要推動社會議題的解決,其實是需要仰賴政府、非營利組織、一般企業的共同合作,而非單靠社會企業的就能達成目標,也就是說,社會企業扮演的是相輔相成的第四根支柱,而非去取代舊有三大支柱。

舉例來說,大家耳熟能詳的董氏基金會,他希望達到的社會影響力是減少台灣吸菸的人口數,因此他透過企業贊助、捐款來進行許多倡議活動,雖然他不像社會企業有一套可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但是也的確透過「非營利組織」對外募款的傳統路線解決社會問題、創造極大的社會影響力。

而一般企業,其實也在解決社會問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像是星展銀行、新竹物流,看似與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無關,但他們在營利之餘也沒忘了回饋社會,運用組織既有能力、資源,協助許多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去解決社會問題。

因此,沒有所謂「最好的選擇」,只有「最適合的選擇」,成立社會企業的關鍵在於「以解決社會問題為成立初衷」,並擁有「可永續的商業模式」,如果你沒有找到可永續的商業模式,不妨朝非營利組織的路線前進;如果你是以傳統的「股東權利最大化」為公司成立初衷,那也沒有問題,撥出你的專業能力與資源,也同樣可以在推動社會進步、解決社會問題的行列中貢獻一己之力。

 

在我成立社會企業之初,就應該要以規模化為長遠發展目標?

許多人常常會對社會企業「規模化」的議題產生疑問,常問「在我成立社會企業之初,要不要以規模化做為長遠發展的目標?」或是「只有規模化,才能有效解決社會問題嗎?」而對於規模化一詞,各界都有不同的解讀,根據我們的調查,目前大致上分成三派說法:

1. 社會企業規模化代表組織結構有所成長,或具有可複製性,所以可以擴大服務受眾,並進入主流市場。

案例:The Big Issue初始是創於英國倫敦的雜誌,透過街友來販售。因其具有可複製性,漸漸擴展到了日本、韓國、澳洲、台灣等等。

 

2. 社會企業規模化代表社會影響增加,與單一組織變大與否沒有絕對關聯。

案例:Dialogue In the Dark希望能透過健全人在黑暗中的體驗,消除社會對殘障者的偏見,並提供視障者工作機會與尊嚴。調查中發現90%的體驗人會更加關注盲人的生活,有超過一半的人會想把這樣的概念告訴家人、朋友,隨著社會影響的日趨增加,如今也擴展到了台灣、香港。

 

3. 也有部分社會企業則認為,其終極目標不是組織擴張,而是消失,代表屆時社會問題已被解決了。

案例:Unseen Tour提供街友擔任倫敦街頭導遊的工作,而他們的最終目標是讓街友可以獨自承攬公司的每日運作,並且能訓練其他街友接受導覽行列,他們只是暫時協助街友們的合作夥伴。

 

因此,你會發現大家對於規模化的定義各有詮釋,甚至有人認為社會企業最終的目的應該是「消滅自己」,因為讓自己消失也同時代表著社會問題被有效解決了;我們認為,在開始起步前,別拘泥於「規模化」的可行性,先試著跨出第一步,相信定能在這場社會創業的旅程中找到終極的發展目標!

 

在成立社會企業前,我一定要做好簞食瓢飲、成為社企陶淵明的的心理準備,因為社會企業一定不能分紅?

其實答案因人而異,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

有一派的人認為社會企業的目的是影響社會、解決社會問題,營利是其次,所以投資者只能拿回其投資資本,組織應該將全數盈餘再投入企業營運,形成永續的循環;相反的,另有一派的人認為,雖然解決社會問題是目標,營利只是手段,但是分紅機制的確可以吸引更多主流市場的投資、優秀人才的投入,進而更有效地改善社會問題。

社會企業創業究竟要不要分紅,其實就每個組織都有不同的機制,沒有一定的可以或不可以,沒有分紅機制並不減大家對從事社企的熱忱,那我們就可以將營收投入企業營運做更多空間的利用; 如果有了分紅機制可以讓創業家們更有動力堅持,甚至吸引其他市場的投資,分紅機制又有何不可? 最重要的還是想要解決社會問題的那份心,以及你想解決社會問題的長遠目標!

 

我要成立一家公司,並明文規定每年固定將公司50%的盈餘投入社會公益活動,因為我把大部份的盈餘都回饋給社會,所以我的公司是「社會企業」?

答案是否,這種在組織營利之餘投入的社會貢獻通常稱之為「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而這和社會企業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判斷一個組織的社會公益投入是屬於「企業社會責任」或是「社會企業」的方法,在於檢視這個組織的成立初衷,而非盈餘捐助或付出的比例;社會企業通常以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正向影響力為組織成立初衷,和一般企業以賺取最大利潤、最大規模化為目標大相逕庭。

因此,在判別一個組織的行為到底是「企業社會責任」或是「社會企業」時,不妨先想想組織的成立初衷,相信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經過這五個問題的洗禮,你開始對社會創業有更深入的瞭解了嗎?敬請繼續收看「社企流iLab小學堂二部曲:社會創新『好點子』,是怎麼來的呢?」,將帶你繼續學習社會創業的關鍵步驟!

 

 

來源:  http://ilab.seinsights.asia/zh-hant/news/866

顯示 2 項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