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部落格
文面文化 - 男獵 Balay bi snaw (真正的男人)

 傳統的太魯閣族,男子文面的資格,除了擁有狩獵技術外,還必須奮勇抗敵,並成功馘首才有資格。通常在十六至二十歲時,為了讓男子文上額紋及頤紋,就會帶他去出草,回到部落的途中,讓其背負頭顱到部落,這樣男子才有資格文面。百年來,因外來環境的變遷及影響,男子文面的條件,逐漸演變成必須要有高超的授獵技術才有資格被文面。

 

而太魯閣族人文面,除了族群識別外,同時代表著成年的內在意義,也是男子勇敢持家及女子賢慧持家的標誌。因此,太魯閣族男子的結婚對象,必然會找與其匹配的文面女子;相對的女子出嫁,也必然會找文面男子。

太魯閣族簡介

 Truku 太魯閣族,相傳起源於Truku Truwan(仁愛鄉靜觀),後因人口漸增以致耕地及獵區不足,促使族人陸續遷移至立霧溪、木瓜溪與和平溪等流域一帶。東遷初期活動範圍,主要於上述溪流中上游一帶,爾後,受外來政權影響不斷擴張至今花蓮東部山麓一帶。

 
太魯閣族因殖民分類的關係,原屬泰雅族支系下的賽德克亞族的太魯閣群。二十世紀末台灣本土意識抬頭,連帶影響Truku內部對於族群的想像,2004年1月14日太魯閣族正式脫離殖民分類框架,「正名」成為台灣第十二族。
太魯閣族傳統服飾介紹

太魯閣族的傳統服飾無論男女,服飾大部分運用的材料及用色以白色苧麻為主,以黑、棕甚至紅色或其他顏色,在白色布底上表現,有時也會夾織各種紋樣,並以菱形紋最多,因族人相信死後要回歸祖靈之地,衣服上的多彩橫紋代表死後要走的「靈橋」或稱「彩虹橋」。 菱形的「祖靈的眼睛」代表著無數祖靈的庇佑,更象徵祖靈會看顧著自己的後代子孫,監視族人不可做越軌的事情,不然就會受到的懲罰。

 

傳統服飾上,男子的基本服飾則為無袖背心、擋片(遮陰布)及披肩;女子的服飾上,除了穿著白色上衣,再套上袖套,下身圍著白色底菱形圖紋的單片式長裙,也會配戴頭飾及綁腿。

 

盛裝出席在祭典等重要日子時,族人早期會運用貝珠、貝板、骨、竹、薏苡珠等,製作飾品攜帶在身上,晚期則透過以物易物等交易方式,利用鈕扣、塑膠珠、亮片、毛線等材料製作飾品。

 

 太魯閣族女性必須從小學習繁雜的編織工法,編織成品以輕、薄、素、淨聞名,是太魯閣族人最珍貴的傳統文化。

文面文化 - 女織 Balay bi kuyuh (真正的女人)

 文面是太魯閣族獨特的文化之一,根據耆老的口述,Btasan(文面)的原始意義代表著「Balay bi seejiq Truku (真正的太魯閣族)」的傳統價值,文面的同時擁有族群識別、審美觀及信仰的功能性因此,文面文化呼應並貫穿整個太魯閣族的,宇宙觀與核心價值。

 

一般女子通常在十三、十四歲與家中女性(多為母女相傳)習得基本織布技術後便紋上額紋,待女子十七、十八歲時,依織布技術程度決定是否有資格文上頰紋的條件,更代表具備成年與論及婚嫁的資格,是太魯閣族女子最具美麗與能力的象徵。

 

傳說中族人死後須通過彩虹橋(靈橋),臉上的文面成為祖先界定族人是否能進入靈界與祖先重逢的依據。

顯示 4 項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