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群學習筆記 藝術學群學習筆記

 期末指定報告

 完《悲慘世界》音樂劇,我心中感覺酸酸的,更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動,悲慘世界》(法語:Les Misérables,又譯孤星淚)是由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勳伯格阿蘭·鮑伯利共同創作的一部音樂劇,改編自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同名小說

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為背景,講述了主尚萬強在多年前因為了家人沒有食物而去偷麵包遭判重刑,假釋後計劃重新做人、改變社會,但卻遇上種種困難的艱辛歷程。

  透過音樂劇一一呈現給世人了解,並以此藉以反諷現代社會世態炎涼的現象,且唯妙唯肖得刻畫出人間的貧病、善惡、人性、公義,而主角尚萬強幫助他人的善心與承受環境險惡的堅忍,在當時社會扭曲的價值觀的烘托之下,而顯得難能可貴;音樂劇中描述「愛」的可貴與重要性,有了愛我們就能從中得到力量在逆境中就算犧牲自我也能去幫助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而主角正是音樂劇所要表達的最佳寫照。在音樂劇中的描述下,讓我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
 
讓我們不僅僅能享受音樂劇的樂趣,更能從中體會到音樂劇的知識與道理。

  在《悲慘世界》音樂劇中,讓我們懂得了社會上許多我們不知道的人間疾苦,也了解到其實社會中還有很多弱勢族群需要我們的關懷跟幫忙,平時我們只要對身邊週遭的人、事、物多點留意,在必要時伸出援手,並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助別人,把這份愛傳下去,且多多包容、體諒他人,或許每個人的能力不多,但只要大家有心,我相信這個世界一定也能因此而有所改變,心中懷著「愛」,一天天一點點,帶給身旁的人幸福、快樂,俗話說的好─助人為快樂之 本,這樣子我們的社會也會更祥和、更美好。

  音樂劇中運用了許多如打字幕來轉換時空背景的電影手法。舞台的設計十分巧妙,在中間有個大的旋轉圓盤。人物在劇中利用圓盤在製造走路,遠近上的效果上很有真實感。舞台上有一個可以組合、變化的大型場景道具。可以一瞬間從一座貧民窟的陸橋變成大學生的咖啡店,再變成路障,再變回去。音樂劇不論是平靜、活潑或雄壯都透露著對生命的無奈,和對未來的期望。很完整的描繪出當時法國人民的心境。

  音樂劇中之「正義」、「道德」、「法律」,當面對一些抉擇時總會遇到互相衝突,請問如何才能讓這三者關係取得平衡呢?

  《悲慘世界》音樂劇來到「當貝多芬遇上威爾第」音樂會。是由國立東華大學音樂系與花蓮文化局共同主辦的太平洋左岸藝術季「當貝多芬遇上威爾第」音樂會演出,在藝術學院院長劉惠芝、音樂系主任彭翠萍,及樂團客席指揮陳秋盛帶領下,全場座無虛席,演出圓滿成功!

  此次參與演出的獨唱家部分,有東華大學音樂系蘇秀華、林斐文、彭興讓、陳景貽等教授,及台灣聲樂家協會的陳珮琪及張玉胤兩位老師。團隊部分,除東華大學交響樂團、音樂系合唱團外,也邀請花蓮縣立教師合唱團、知音合唱團,及全國音樂比賽常勝軍 - 花蓮高工合唱團及海星國中女聲合唱團等約210人共同演出。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是貝多芬於1818年至1824年間所創作的最後一部偉大作品。全曲分為四個樂章,貝多芬在第四樂章首度使用人聲,歌詞摘錄自德國詩人席勒的作品,是首次交響曲演出中出現熱鬧的人聲合唱,因此第九號交響曲也被樂壇美喻為〈合唱交響曲〉或〈快樂頌〉。

  參與演出的師生們,將經典作品的美妙樂音分享給現場8百多位觀眾,演唱家們不但展現美妙的歌喉,也因應劇情中的角色,以對應的服裝與神情來詮釋,不但震撼聽眾的心靈,更讓人能貼近作品是一場令花蓮人備感榮耀的音樂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