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部落格 反思部落格
宜蘭幸夫愛兒園參訪心得

一、前言

是佛教幸夫基金會所附設的育幼機構,創辦人達觀師父自民國六十八年底住持羅東念佛會,七十年創立菩提托兒所以來,即因辦學的因緣,接觸到許多不幸的家庭,於是利用托兒所的設備,收容家遭變故及貧窮無依的兒童,並設立獎助學金、急難救助等。

幸夫愛兒園機構簡介及介紹服務流程、對象。會議的內容是問與答,由幸夫愛兒園的督導來回答我們所問的問題,並在互動過程當中,找到最好的問題解決方法。雖然說每個機構的宗教信仰不同,但是我相信服務的目標是一樣的。

二、服務過程中看見甚麼

來到幸夫愛兒園參訪讓我有很深刻的體會,我看了一段機構自製的影片,是記錄孩子們在機構生活的內容,其中在影片當中有一個孩子說,這個地方是屬於他們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充滿了愛,或許這個地方正是這群孩子可以盡情發揮的一片天空,孩子天真燦爛的笑臉,那份一感動深深烙印在我的內心裡。期許自己在未來有能力的時候,也要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三、在小組同儕中學到甚麼

1.社工督導掌控團體活動時間拿捏合宜。

2.由於參與對象都是社會工作者,所以能用同理心瞭解機構小孩的感受。

四、在服務對象身上看到甚麼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獨特故事,不管他的年齡和出身,用尊重的態度聽他講故事,每一個故事的背後,我們需要聽的是他生命所潛藏的力量,支持他度過各種困難的生命的能量。「你是怎麼熬過來的?」是我們可以常常在聆聽中問個案的問題。

五、在服務過程中最大的收獲與成長為何

1.透過機構參訪,學習到的一些知能,讓我可以應用在我的工作以及課業學習,農場經營要用心去經營、有規劃。而不是漫無目的在經營,就像聖經裡面有一句話是這樣子說的,多種的多收、少種的少收。在孩子身上付出多少心血,不論是陪伴他們,或者只是教育他們,我相信孩子們都會感受到,相對的孩子們也會給予你回應,當然這不是兩三天就可以看到的結果,而是需要時間的。在這當中也許會遇到挫折,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會因為我們的堅持及不放棄他()們的心,而有所改變。

2.發覺自己在工作上的優勢、強項,需不斷提醒自己不足的地方有帶加強,才能給予個案最好的服務照顧。

3.培養自己敏銳的觀察力,並且找出孩子的優點,欣賞、感謝、肯定的。

六、在服務過程中發現那些問題

在安置機構的孩子,對人都有存有不信任及防禦,要跟孩子能展開對談,除了需要時間,也需要一顆願意傾聽的心,如果認為個案本身就是麻煩,只要他們不要惹麻煩就好,那孩子是不會跟你親近的,沒有親近就不會有改變的可能,因為他們最缺的就是跟人的親近感,原生家庭的殘缺、成長過程的艱辛,其實在他們行為問題的背後藏著不為人知的痛苦,如果我們只是一昧的責備、懲處,孩子反叛的心會更重。

七、學習心得

當我來到幸夫愛兒園的時候,吸引我目光的是,有兩個少年在打羽毛球,而且擊球的動作都像是有受過訓練那樣,當然幸夫愛兒園的督導、社工、都歡迎我們來到這個地方進行交流,為的是要讓我們雙方機構都能有所進步。據督導說明幸夫愛兒園的成立宗旨是為宏揚釋迦如來濟世利人之精神,實踐觀音菩薩尋聲救苦之悲願,本園致力於保護照顧不幸之兒童,提供ㄧ處能接受良好教育及佛化生活的場所,使其能健康成長,減輕社會負擔,促進社會之安樂和諧。然而收容的對象三歲至十八歲之兒童、青少年有下列遭遇者,()父母雙亡或父母ㄧ方死亡,無人撫育。()遭虐待、遺棄、或疏忽照顧。()家庭發生特殊事故,無適當親人教養。()需緊急安置之個案。聽完幸夫愛兒園督導的簡介與說明,之後督導帶我們去參訪機構內的農場,這算是與大自然融合學習的環境,我可以想像這些孩子來到這個地方的心情,我相信臉上都是有笑容的。因為在這裡孩子找到了他()的價值、安全感、同儕之間的鼓勵、自我的肯定、因為這裡是屬於他()們的地方。在這裡上課與學習,他()們所得到的,是在一般學校裡面所沒有辦法給予的寶貴經驗,也實地讓我們去看農場經營及規劃的方式,在這參觀農場的過程當中我體會到很多,讓小孩去種菜耕作,是可以培養耐心的。此次的機構參訪,讓我學習到很多的專業知識,還有面對任何事情時,不單單只有從單一的角度去切入,而是用更廣的視野去看待,當我用這樣的心態去面對我的工作以及課業時,相信是非常有幫助的。

 

93病房的奇蹟

93病房告訴我的事情

瞭解人生的意義及價值

要瞭解自己的人生及價值,首先要瞭解自己,如(我是一個活潑外向的男生,是純的原住民、虔誠的基督徒、有用不完的超強體力、刻苦耐勞、體貼、守規矩、有同情心)!如果不瞭解自己,也無法在自己的生命當中活出意義及有價值的人生。因此在生命當中找到自己的優勢,是很重要的事情,以我為例:我之所以選擇做少年服務工作,是因為我的個性活潑外向,對青年服務充滿熱忱,能善用源源不絕的體力陪伴孩子活動,另外我也會因為本身守紀律,因而影響我引導青少年尊重正確觀念。總而言之,助人工作對我而言,是件有意義價值的一件事情!我從不抱怨又有新的個案,因為有新個案在我身邊,這個社會就少了一個受到家暴的孩子、也少了一個因生活物質缺乏而去犯罪的孩子。也讓更深刻體會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

尊重自己、他人、環境及自然

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懂得尊重他人,他()會受到感情的薰陶,而更加珍愛自己的生命,及懂得與環境和諧的相處。人的一生,好比大海之中航行的小船,總會踫到礁石及暴風雨,我確信沒有人的一生是能夠風平浪靜的走完,總會踫到暴風雨的來臨。當人生的暴風雨來臨時,有些人會尋求信仰上的幫助,有些人會尋求親情上的溫暖,有些人則會尋求友情上的鼓勵與支持。我的價值觀告訴我,信仰、親情、友情、愛情都是用金錢所無法買到的,且這四樣人生的法寶,需細心經營與善待。

愛與感恩

我相信,宇宙所有的生物皆會面臨死亡的課題,然而從DORA的生命故事當中,並非讓你單單瞭解死亡的過程,而是教育你如何做好萬全準備面對死亡。人因為有愛的表現,而創造出許多的奇蹟,如LOVE~LIFE的女孩DORA,不曉得自己的生命何時會結束,但她選擇關心及鼓勵跟他()有同樣情境的小孩,讓我看到DORA是用生命來影響生命,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它。

當我的人生走到生命的盡頭時,我會感恩這世界帶給我一切的美好回憶(腦海裡的影像開始倒帶,一一的感謝陪伴我的人),漸漸的我的心跳及呼吸都停止了,但這並不代表我已經喪失愛人的能力,而是可以將自己所擁有的回饋社會。

電影欣賞-陣頭

心得感想

看完陣頭這部影片,我深刻體會到青少年次文化的凝聚與形成是有原因的。然而身為一名助人工作者,對於青少年次文化該用什麼眼光去看待與接納?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參與廟會活動的青少年,我們往往都會聯想到負面的情境,例(不愛上課、學業成績不好、愛惹事生非、抽菸、喝酒、嚼檳榔、藥癮、虞犯、反社會化人格)。殊不知我們已經給予這些青少年貼上標籤!青少年為何要去參與廟會活動?也願意在廟會當中做幕後打雜小弟,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

庭疏忽照顧:父母親忙於工作(雙薪家庭),夫妻必需兩人一起工作,才能維持家庭經濟。而青少年會尋找附近宗教團體,例(教會、廟宇),來滿足自己被忽視的需求。

同儕的認同:青少年時期的階段,是需要被同儕認同的!當其他同儕要他接觸一些次文化,例(刺青、參與廟會活動、抽菸、特殊儀式),為了要得到同儕的認同,他就會參與在其中。

找一個有歸屬感的地方:青少年時期的階段,在社會當中追尋刺激的生活、但又對這個社會充滿好奇的心態,當青少年滿足這兩種心態,就會開始尋找一個對他(她)有歸屬感的地方,然而這個地方可能不會是他(她)的原生家庭,有可能是宗教信仰上的寄託,例(教會團體、廟會活動)。

我認為參與廟會活動的青少年,本質(本性)不壞,而且可以在廟會活動當中,學習與瞭解台灣本土信仰文化。這是一種文化傳承。青少年是有無限的想像力與創造能力,將台灣本土信仰文化用一點手法、巧思,深入探討研究及改變,就有可能登上國際舞台並讓全世界瞭解台灣特有的宗教信仰文化,或許我們太過保護青少年,而不讓他()們勇於去嘗試(害怕會抵觸到傳統文化與規定),甚至也有可能是我們不相信他()們的能力(預設立場)。然而最重要的是,青少年的主流文化與次文化,兩者都要深入去瞭解並給予尊重,這也可以反應出,當下青少年在意與關心的事情是什麼?藉此拉近與青少年的良好互動關係。

 

影片欣賞-第四張畫
第四張畫影片心得
其實在評估個案的時候,我們要以個案的最佳利益原則為考量,若是家庭功能不健全,而非個案的問題時,我們助人者或者社會工作者,要將資源引進這個家庭當中,並且修復家庭的功能,這樣才是把資源用到對的地方上。
正常的家庭對孩子來說是充滿安全感、有愛、有溫暖、是一個避風港。但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家是充滿恐懼、暴力、陰影的地方。許多受到家暴的孩子,對人是很不信任的,因為他()們的身、心、靈都受到了傷害,孩子們失去了他們原本純真的心靈,進而朔造出一個社會化人格,這是一件多麼傷孩子的事情!我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愛與陪伴,孩子經歷青少年期,可能會對父母及照顧者產生叛逆的行為,因此父母及照顧者不要害怕與孩子發生衝突,正向的溝通是化解衝突最好的解決方法,不要疏忽孩子的成長階段,要一起共同參與,並適時的給予孩子正向的鼓勵與回饋,孩子犯錯時更要立即糾正與教育,並引導孩子反省自己錯的地方在那裡?並告誡孩子下次不要在犯同樣的錯,我認為讓孩子接受處份是有必要性的!但必須按比例原則給予孩子處份,針對孩子犯錯的輕、中、重來給予處份,處份只是一個手段,不是用來威嚇孩子的武器,但最大的原則就是不要打小孩,以免跟小孩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在現今目前台灣社會模式下,大部分都是雙薪家庭,而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在家裡不但沒了可信賴的對象,甚至處於一個危險的狀態!而外面的好友也理所當然地成了孩子依靠的對象,有許多父母不瞭解孩子的交友對象,等到孩子發生問題的時候,才會出現後悔的心態。聰明的父母與照顧者,要適時的將時間分配給孩子,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與照顧者的關心。孩子會模仿父母與照顧者的行為模式,所以父母與照顧者本身就要有良好的正向行為,以身做則,讓孩子學習父母與照顧者的良好行為。
顯示 4 項結果.
訪客地圖 訪客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