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期的成長與反思 大學時期的成長與反思

參考經文:《 馬太福音5章21~48節

你們要完全,正像你們的天父是完全的。(馬太福音5章48節)

 

有一次主日講道時,牧師以自身經驗分享他在公園帶毛小孩散步時,與不友善的路人的對話,說明人性會以自己對性別、族群及其他物種的偏見,來論斷批評他人。這樣的限制,也突顯出人與受造物存在不和諧的關係,並造成許多傷害與誤會。

牧師在那次講道後不久,一位資深同工來教會找牧師「溝通」一些事,突然對牧師說:「你很奇怪。」牧師隨即借用對方的話來回應:「我也覺得你很奇怪。」牧師這麼回答,其實是要讓對方感受他的語言所帶來的壓迫。果不其然,這位資深同工聽到牧師用他的話來回應時,立刻對牧師說:「你是牧師耶!怎能這麼說?」結果要溝通的事,最後竟不了了之。

那次目睹同工和牧師的對話,讓我深深了解到,教會同工或信徒對牧者的言行常常是以高標準來看,但是卻沒有以相同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也衍生一個問題,當基督徒和未信者的生命態度與價值觀沒有分別時,這樣的信仰還能帶來影響力嗎?人們會因此接受福音嗎?

馬太福音記載耶穌對跟隨祂的門徒的教導,提出其新身分的要求。對於那些早就存在於舊約的教導,包含:發怒、慾望、離婚、起誓、非暴力反抗及愛仇敵等議題,耶穌對上主的話做出與猶太拉比有別的詮釋。因為耶穌是上主的兒子、是彌賽亞,所以祂的權威勝過其他猶太經學士的釋義。

耶穌指出,基督徒之間的怒氣會使彼此受傷,因此人需要悔改與上主和好,並且與發生爭執的兄姊和好。跟隨祂的人,特別是男性,必須控制性慾,不可隨意對其他女性動邪念;婚姻要努力從一而終,若因故使婚姻無法補救,採取離婚也是邁向積極的一步;每個人講話都要絕對真誠,也要忠於所許諾的話;對壓迫者必須捨棄報復及自我保護的習慣回應,要用更溫和、寬宏大量對待仇敵;對方的敵意造成威脅而引起我們憎惡其行為時,要用正面回應負面的態度與行為。這樣的愛是真誠的,沒有其他動機,只是為了對被愛的那一方有益處,無論他的回應如何。能這樣做,就可以作天父的兒女了,而這也是愛仇敵的神學基礎。